武王墩铜鼎“上新”了!看中国大鼎排行榜最新排名→
第三类是由国有垄断企业造就的垄断利益群体。
准确地说,不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就是死路一条;坚持了资本主义的改革,也是死路一条当前改革面临着两条道路、两个前途:一条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条是资本主义私有化,建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就发生了三次重大的思想争论。
(作者为知名经济学家,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进入 刘国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改革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在发挥激励竞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效率等优越性的同时,其自身固有的缺陷,经过三十几年的演变,也逐步显露出来。特别是在总量综合平衡、环境资源保护以及社会公平分配上引发的问题,在我国不是市场经济本身能够解决的。因此,三十几年的结果,一方面经济发展取得很大成绩;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出现新的矛盾,资源环境、分配民生等矛盾越积越多。不能简单地说,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
但是,如果收入差距拉得太大,以至于贫富分化造成难以逾越的鸿沟,出现两极分化,就不对了。改革有不同方向,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方向。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结构性的高度相互依存将某种模式的政经结构、分工体系和配置机制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生产消费、投入产出以及资本流向的失衡,酿成全球性的危机。
发展模式同时具有地域和全球意义,封闭性和开放性并存。欧洲债务危机中的重债国几乎都是这种社会与市场关系被政治体制扭曲而致失衡的牺牲品。以美英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信奉减少政府干预、鼓励市场竞争、自由贸易和资本流动,在推动经济增长上能力非凡。现在,社会发展对主流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中国模式仍未成型,各国未来如何探究,依旧是一个谜团
第四,国内金融市场不成熟,导致私企信贷困难。第七,中国私企产生利润后常常不投入再生产,而是进行浪费性消费、奢侈性消费。
第四,强化技术更新和改造,加强对职工的技能培训。国企和私企这两类企业都需要改革和发展,不能人为对立。国企和私企应稳健改革,共同应对国际垄断资本的冲击中国经济时报:前不久由财政部、国研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其中关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建议更是引发各界热议。马克思在论证公有制的时候,反复强调,公有制并不是取消个人的所有权,而是要确保个人所有权,因此,公有制也就是重建个人的所有制。
金融危机以来私有企业的困境及其 退,主要是国际垄断资本造成的,再就是各种形式官僚资本的侵蚀、限制。这个机构不受所有权主体控制,势必生出诸多弊端。第九,急功近利,没有长远规划。第四,私有企业也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
这样一来,国际垄断资本就会控制中国经济。第三,官商勾结普遍地存在于中国私企之中,私企不得不经受官僚资本的重压。
作为公有制的形式,国家资本及国有企业,其根本权利,不是国家机构行使的占有权,而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第六,减少限制其发展的浪费性消费,加强积累。
现在,中国私企作为中国经济的组成部分,已占有相当大的分量。这也正是国企改革的最难点。市场本身就是无计划的,而私企投资又具有盲目性。中国有相当多的私有企业主不具备西方的企业家精神。改革不是私有化,而是在社会主义原则指导下对所存在矛盾的解决。中国私企面临的一般矛盾是:第一,私有企业共有的矛盾即私人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矛盾,这是与生俱来的。
基于此,所谓全民所有制中的全民,只能理解为全部、全体公民,即在中国或特定区域内的全体民众,全民不是一个独立的总体,而是由全体个体公民按一定原则和机制形成的联合体,即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实际上,中国私企发展既面临着私有企业共有的一般矛盾,也存在特殊矛盾,还面临外部矛盾。
在改革中发展民主的公有制经济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中国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改革?刘永佶:首先,我想从理论上澄清,与国有企业相关的国家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这两个提法,都是不确切的,其性质应是国家资本,并表现为国有企业。第十,缺乏社会责任,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在现实的中国经济中,除了国有企业、私有企业,还有外资企业、官僚资本,特别是国际垄断资本。第三,官僚资本势力的侵蚀和压制。
关于国有企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正确的提法应该是 全体公民的个人所有权派生并控制国家机构占有生产资料的制度,简称为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国家占有制。现在没有必要忌讳这一点。目前,众所周知,由于所有权主体不能行使其所有权,所有权主体以民主法制而选举、控制国家机构的权利系统与机制尚未建立。只有通过改革,由作为所有者的劳动者以民主法制的方式来选举和控制,才能保证那些真正能够主动、自觉地代表劳动群众利益,并具有通过行使领导权使企业获得健康发展的能力的人,去行使国有企业的占有权、经营权、监督权、管理权。
因此,中国国企改革的首要环节,就是在理论和法律上明确:国家只是行使国有企业占有权的机构,并不是所有权的主体。国有企业的进,并不是造成私有企业退的原因,而是国企有较强的应对国际资本冲击能力导致的。
市场容量是有限的,而私企的本能则是无限扩张。现有的中国私企不仅存在矛盾,而且相当严重,必须予以改革。
因市场有限,盲目投资势必造成产能过剩。而这种弊端能否消除,又取决于能否通过改革解决其主要矛盾。
第二,中国私企是政策扶持起来的,对政治权力有着天然的依附性。国企私有化后,中国私有企业在外资的压制下也很难发展起来。国家不是国有企业所有权的主体,只是行使所有权派生的公共占有权的机构。第二,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清产权结构,明确所有权、占有权、经营权关系,改变家族经营管理方式,强化经营管理。
第五,中国私企多为家族经营,企业结构并非现代企业制度。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企业改革的话题专访了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永佶教授。
国企改革的关键,就是理顺所有权主体与占有权行使机构的矛盾。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有70次提及改革,并将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列为今年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
该报告中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建议引起了各界的热烈讨论。中国私企尽管发展很快,但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评论列表